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团队喜获2022“MAP杯”数智农业大赛“墒情预测”一等奖、“智能化育种技术”二等奖、“产量品质预测”三等奖

近日,经过长达7个月的激烈角逐和层层选拔,由先正达集团中国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举办的2022“MAP杯”数智农业大赛正式落下帷幕。2023年1月12日,大赛组委会正式公布比赛结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团队从211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墒情预测”一等奖。信息中心农业遥感团队在继上一届比赛荣获“产量预测”一等奖后,又取得“智能化育种技术”二等奖“产量品质预测”三等奖。

图片​ 

墒情预测项目获奖名单

图片

图片

图片

决赛答辩现场

装备中心设施农业与智慧节水技术部选派吕志远、佟朝阳、何婷婷、左合森、邹宇航、姚雪颖等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建了参赛团队,由郑文刚、张钟莉莉、于景鑫担任指导老师。团队方案围绕数据质量控制、墒情特征分析与智能模型构建三个关键环节中的难点问题展开创新研究,融合多种人工智能方法充分挖掘土壤墒情复杂过程中的隐含特征,实现对未来1至15日作物根区10层深度土壤墒情的精准预测,在初赛和决赛阶段均取得优异成绩。此外,针对科研与应用之间的鸿沟,团队立足气象与土壤墒情地面原位监测信息,以模型的最小化应用成本为重要考量,所提出方案在预测精度、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均表现出卓越优势。

图片

装备中心“墒情预测”参赛团队

图片

信息中心“智能化育种技术”参赛团队

图片

信息中心“产量品质预测”参赛团队

图片

中心农业遥感团队参加了2个赛道的比赛:在“智能化育种技术”赛道中,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无人机的玉米株高和穗位高通量估测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玉米育种关键表型性状田间调查中费时耗力的问题;在“产量品质预测”赛道中,团队针对作物产量/品质遥感模型泛化能力差精度稳定性不高的问题,综合利用气象数据和遥感数据构建了多时期分层线性模型,在全国多个粮食产区得到较好的精度验证结果。

装备中心长期开展农田土壤墒情信息化监测与智能分析研究工作,自2007年起,作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技术支持单位,负责了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开发与运维工作,陆续发布了土壤田持智能计算分析、土壤墒情预测预报、土壤墒情空间制图分析、基于水量平衡灌溉决策等功能模块,实现了土壤墒情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智能服务,为土壤墒情科学评价与趋势准确预测、指导农田合理灌溉、农业生产管理等应用提供可靠数据服务支撑。

信息中心农业遥感团队在“农业遥感”领域耕耘近二十年,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和研发积累,围绕农业“四情”(墒情、苗情、病虫情及灾情)监测,形成了以农业定量遥感为核心、农学知识模型为特色的农情监测系统解决方案和专业产品。应用场景和服务目标覆盖主要粮食作物以及果园、茶园等主要经济作物,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等农业主要生产环节,不仅能支撑政府等农业管理部门的宏观管理决策,也能为农机、农资、农服、收储和加工等涉农企业和组织提供县域尺度增值服务,还能直接服务于种植大户、合作社等用户地块级精度的“耕、种、管、收”等生产决策,助力农业发展的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