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中心组织了2024年度研究生考核。申报总人数为33人,其中博士19人,硕士14人。经学术委员会评选,最终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以下是获奖人员的简介:
一、一等奖
王一皓,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江苏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所在部门:农业传感器部
中心导师:赵春江
个人简介:
在导师组的指导下致力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红外和激光光谱学监测方法研究,并参与土壤重金属检测相关的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基于光谱学检测技术,提出相应的通量测量方法,探索温湿度、微塑料等环境因素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将光谱学检测技术的应用拓展至昆虫、污水检查井等多个场景,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国际TOP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
座右铭:科研的征程,始于好奇的萌芽,长于勤奋的浇灌,成于坚持的守望。
蔡乐天,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石河子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
所在部门:智能包装技术部
中心导师:李江波
个人简介:
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控制,聚焦高光谱图像处理、多传感技术融合、运动旋量理论等,参与多项重点研发课题及项目开发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中科院一区论文3篇(领域内TOP-SCI),中科院二区论文1篇。理论扎实,课程加权成绩专业排名第一,参与电子设计大赛、“华为杯”数学建模竞赛等多项比赛并获奖,科研之余,积极参与“苍鹰爱心助教”、“流浪宠物救助”等多项公益活动并获得相关救护证书。未来将深入研究食品质量探测与监控技术,着力将相关科研成果转换落地,切实保障“舌尖”安全。
座右铭:福至心灵。
二、二等奖
贾志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山东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所在部门:智慧供应链部
中心导师:杨信廷
个人简介:
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技术与设备,研究领域包括纳米材料、量子点和水凝胶等领域,并致力于探索食品品质及安全的无损检测技术。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实践,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等SCI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7篇被SCI论文,其中中科院1区5篇,IF>10分2篇,入选热点文章1篇,展现了在相关领域的突出科研能力。此外,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展,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以及青年北京学者计划1项。
座右铭:如果只做能力范围内的事,就永远无法进步。
陈日强,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研究生
所在部门:遥感技术部
中心导师:杨浩
个人简介:
研究方向聚焦于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开展大尺度、长时序的高精度农作物智能识别研究,特别是在果树种类的识别。同时还研究遥感辐射传输机理模型支持下的作物生理生化参数反演。主要创新性地提出了针对中国北方果园制图的果园制图指数与算法,成功制作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果园分布数据集(2020~2022),填补了我国北方大范围果园制图领域的空白。该成果被“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作为“大数据时代农业土地利用监测”的代表性成果并专题报道。截至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EI论文2篇,其中中科院一区TOP论文3篇、二区TOP论文1篇,并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致力于将遥感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用于精准农业和农业资源管理,推动农业遥感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应用发展。
座右铭:效率不足时,就用时间来弥补!
冯国庆,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江苏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
所在部门:种业装备部
中心导师:王成
个人简介:
在导师课题组的指导帮助下专注于农作物表型检测研究,在《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Agriculture》、《Plants》等国际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参与了部门重大科研项目,在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的同时,始终秉持着“关注作物、服务农业、推动发展”的理念,坚定认为先进的农业智能化研究不仅是个人学术追求的重要组成,更是提升农业生产力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将继续深耕作物表型检测技术,力求在这一领域取得显著的进展与创新。
座右铭: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陈震宇,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江苏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
所在部门:精准施药部
中心导师:翟长远
个人简介:
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长期聚焦于果园机器人环境感知和导航方向。提出并构建了一套果园多点行中线导航系统,该系统为基础已发表SCI论文一篇和EI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得软著2项,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请和执行。始终坚持研究立足于实际,实践服务于人民,和部门其他老师同学一起,在提升施药精准化的同时,朝智能化方向迈进。从实验室到果园中,从理论研究到实地验证,始终以国家需要为己任,书写新时代精准施药部青年在农业智能化上的答卷。
座右铭:不畏浮云,永远向上。放平心态,偷偷厉害。
三、三等奖
樊意广,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所在部门:遥感技术部
中心导师:赵春江
个人简介:
致力于利用遥感技术服务马铃薯产业中的精准施肥、资源高效利用和产量提升,以科技手段助力马铃薯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结合遥感和马铃薯生长机理,探索温度、土壤等环境变量对马铃薯养分监测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实现模型的年际和区域扩展,为田间施肥提供最优处方。在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等国际TOP期刊发表SCI论文2篇。
座右铭: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且善作善成。
刘可,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沈阳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所在部门:种业装备部
中心导师:赵春江
个人简介:
专注于农业电化学传感器研究,并已在《Food Chemistry》、《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领域的TOP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与此同时,还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刘可深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实现自我超越。始终秉持着“学农爱农兴农”的理念,认为自己的学术与科研追求不仅是个人发展的一部分,更是为推动农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一种责任。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将继续保持对农业的深厚热爱,潜心研究农业电化学传感器技术,力求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座右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王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江苏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所在部门:精准农业部
中心导师:赵春江
个人简介:
在精准农业部主要从事联合收获机智能化测控方法的研究。积极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致力于收获机作业参数的智能化调控研究,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其研究中设计了一种分禾-仿形一体式割台高度检测装置,并提出了基于模糊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割台高度智能计算方法,实现了割台高度的精准检测。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模型预测控制的割台高度控制方法,显著提升了割台仿形控制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目前已在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座右铭:努力就有收获。
蔡仲磊,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石河子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所在部门:智能包装技术部
中心导师:李江波
个人简介:
独立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宽波段多频复合结构光深度辨析增强成像检测柑橘皮下微腐烂研究)结项设备,搭建了国内外第一台可见LED结构光反射宽场成像系统(Vis-LED-SIRI),基于此设备发表SCI/EI 4篇,该设备于2024年5月被华东交通大学章海亮教授团队购买。作为农业领域的青年学子,接受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专题采访及央视采访记录,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座右铭:得意失意切莫在意,逆境顺境学无止境。
刘艺涵,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天津农学院园艺系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
所在部门:设施农业与智慧节水技术部
中心导师:郭文忠
个人简介:
在导师组的指导下从事设施蔬菜及食用菌光环境调控与系统研究。她参与了北京市创新团队、乡村振兴项目“智能连栋温室产业化(番茄)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多项课题,为北京市创新团队(智能温室蔬菜创新团队)首席办成员,协助首席专家做好上传下达、资料汇总和PPT制作等工作。以第一(含共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EI论文1篇。曾获评一等学业奖学金、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党支部副书记等荣誉。
座右铭:我虽然不是天赋异禀,但我足够努力。
范岩威,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沈阳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
所在部门:智慧供应链部
中心导师:杨信廷
个人简介:
专注于以荧光光谱技术为核心的食品新鲜度检测领域。始终秉持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在学术研究与实践中展现出卓越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在国际知名期刊《Food Chemistry》上发表论文1篇,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学术奖学金,并积极参与校内外科研交流活动,展现出出色的科研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其努力不仅体现了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也展现了服务社会、推动科技进步的责任感。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创新,为食品安全与公共健康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座右铭:笃学力行,知行合一。